每次看到美国经济数据出来,总觉得像是在看一场跌宕起伏的连续剧。这不,7月的Markit PMI数据一公布,又让不少人皱起了眉头。说实话,制造业这回是真的有点拉胯——PMI直接跌到49.5,不仅低于预期,还创下了去年12月以来的新低。你说这不是“刚爬起来又摔倒”吗?而且新订单指数也跟着一起往下走,看得人心里直打鼓。
可偏偏就在大家为制造业担忧的时候,美国服务业却像开挂了一样,一路飙升到55.2,这成绩简直亮瞎眼。不少网友调侃:“难道以后都靠剪头发、喝咖啡撑GDP?”其实也不是没道理,现在美国消费市场活跃得很,有钱的大把花,小钱照样花个不停,所以服务行业自然红火。但问题来了,一个国家要是只靠吃喝玩乐能行吗?有人就问:“那工厂不开工,以后还造啥?”
讲真,这种冷热分明的局面,其实早有苗头。前阵子政府频繁搞贸易政策调整,一会儿加关税、一会儿签协议,把企业主们折腾得够呛。有老板私底下抱怨,说现在原材料贵得离谱,利润被挤压不说,还怕哪天政策风向一变就彻底翻车。标普全球首席经济学家Chris Williamson的话挺扎心,他表示虽然整体商业活动扩张速度快,但增长过度依赖服务业,而且制造端日子越来越难过。这么看来,美国经济就像跷跷板,一边翘高了另一边就掉下来,让人怎么安心?
更让人揪心的是通胀压力又在悄悄加码。不光是材料涨价,就连人工成本也水涨船高。有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,“工资年年涨,可产品价格不能随便提。”据调查显示,现在商品和服务售价上涨幅度已经接近三年来最大水平之一。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,那老百姓的钱包恐怕要缩水不少,到时候美联储2%的目标估计只能当摆设。
网上还有财经大V分析:别看表面上数据好看,其实滞胀苗头明显——经济增速快,但物价飞涨、就业压力大。“这叫虚胖,不是真健康!”一句话点破了很多人的疑虑。而那些对未来信心不足的企业主,也开始缩手缩脚,对扩张计划犹豫再三。
其实想想也是,每次遇到类似情况,总有人问:美国还能一直这么扛吗?万一哪天外部环境变糟或者内部矛盾激化,会不会一下子全线熄火?这些问题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,只能走一步算一步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,如果只盯着短期数字忽略结构性隐患,那迟早会吃亏。所以你怎么看,是该为当前的数据欢呼雀跃,还是该冷静下来琢磨下一步棋怎么走呢?
#热点观察家#
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